造成?光學薄膜產品光譜特性不佳產生的原因
造成光譜特性不佳產生的原因
光學薄膜產品中,光譜特性不佳(分光不佳)是一個常見問題,光譜特性不佳是指分光反射(透射)曲線不滿足零件產品技術要求,是功能性的不佳,生產制造中必須嚴格監控。
造成光譜特性不佳產生的原因有很多,主要的有:
1. 膜系設計:設計時的膜厚、折射率允差太小,試制時的分光曲線在技術要求的邊緣,制造中稍有偏差就導致分光不佳。
2. 設計的膜料折射率與實際的折射率有差異,或發生了變異。
3. 實鍍的中心波長(膜厚)與希望達到的中心波長(膜厚)有差異,或發生了變異。(tooling值(也有叫F值)有偏差)
4. 制造中出了差錯:如膜料用錯、程序用錯、預熔時沒關擋板等
5. 工藝條件改變:真空度、充氧量、加熱溫度、蒸發速率、基片旋轉速度、離子輔助條件等。
6. 材料變更,如不同廠家生產的同種光學材料(基片材料和膜料)在光學性能化學性能有所不同(有時同廠家不同生產批次也有不同),生產過程中(特別是大批量生產)材料突然變更(未作論證),就可能造成分光不佳。
7. 用于測試分光的比較片表面特性變異,造成分光測試不佳(也許鏡片的分光是OK的,可以比較二者的反射膜色)。這也許是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,又是一個常見的問題,特別是高折射率的測試比較片表面形成一層腐蝕層,相當于有了一層減反膜(很?。硬皇嵌逊e在基片上,而是堆積在腐蝕層上,于是比較片上的分光就會不準確、不穩定。往往比較片加工存放的時間遠大于基片,存放的環境不如鏡片,問題就會更嚴重。
8. 機組工藝穩定性差。(抽速不溫、機組震動大、測試片或晶片抖動、旋轉不溫、傘片變形、溫度測量誤差大、加熱功率不穩等等)
9. 如果使用晶振控制膜厚的,晶振片的品質、晶振片的使用壽命、活性值的變化。同一片晶振片,開始使用的敏感度與使用了一段時間(如6層減反膜鍍了3罩)敏感度有一些差異,也會帶來整體曲線的偏移。
10. 晶控探頭的水冷差,造成晶控不穩定、不可靠,膜厚控制不準確。
11. 剛鍍制完成的測試與放置一段時間后的測試,分光特性會有差異。
12. 有些膜料的折射率在成膜后還會有變化(與成膜條件、膜層匹配有關),會造成光譜特性的變化。
13. 鏡片折射率變異,有些基片材料,在經過超聲波清洗后表面形成一極薄的低折射率層,對分光特性、膜色也有影響
14. 采用光控時(非自動控制),光量值設置的不合適,或因為膜料折射率變化使得設置的光量值有了偏差,帶來分光特性的偏差或不穩定。
15. 光控中的監控片本身有了腐蝕層,影響了光控的走值。
16. 光控中的光信號不穩定(電壓波動、接觸不佳、電子元器件問題等)影響精度和穩定性。
17. 光控中,有的膜層比較?。ㄌ貏e是**層比較薄時)不到一個峰值,帶來光控的不準確性。
18. 非自動控制的光控,人為判斷時誤差。
改善對策:
一、 設計膜系:
●膜系設計中選用膜料的折射率應與使用膜料使用機臺吻合;
●膜系設計盡量考慮厚度與折射率允差(各層的厚度及折射率允許偏差1%-2%),特別是敏感層,要有一定的允差(1%)
●控制厚度與實際測試厚度的“tooling”值,要準確,并經常確認調整。
●設計的技術要求必須高于圖紙提出的技術要求。
●設計時考慮基片變異層折射率變化帶來的影響。
●設計時考慮膜料的折射率變化及膜料之間、膜料與基片之間的匹配。
二、 工作現場所用膜料、芯片、硝材生產廠家、型號一旦確認不要經常變更,必須變更的應該多次確認。
三、 杜絕、避免作業過失的發生,
四、 加強每罩鏡片的分光測試監控,設置警戒分光曲線,及時調整膜系。
五、 測試比較片管理加強,確保進罩鍍膜的測試比較片表面無污染、新鮮、外觀達到規定要求。在使用前,對比較片作一次測試,測定其反射率(僅測一個波長點就可以)測定值與理論之比較,一般測定值小于理論值(腐蝕層影響),如果二值之間差異較大(比如大于1%)就應該考慮對比較片再復新、或更換。
六、 鏡片的分光測試要在基片完全冷卻后進行。
七、 掌握晶控片敏感度變化規律,及時修正控制數據。晶控片在新的時候與使用了若干罩后的敏感度是不完全一樣的,芯片的聲阻抗值會有微小變化。有些晶控儀(如IC5)可以設置自動修正,而大部分晶控儀沒有自動修正聲阻抗值的功能。掌握了晶片敏感度的規律,可以在膜厚設置上矯正。
八、 改善晶控探頭的冷卻效果,晶片在溫度大于50℃時,測量誤差較大。
九、 采用離子輔助鍍膜的工藝,可以提高成膜分光特性的穩定性。
十、 檢討該膜系在該機臺的光控適用性。
十一、 檢討光控中的人為影響
十二、 經常檢查光控的光路、信號、測試片等。
十三、 設計適用于光控的膜系。
七、光譜分光不佳的補救(補色)
分光不佳分為二種情況:一是全部膜系鍍制完成后,經測試分光不佳,此類不佳主要按六節所述方法處理,一般減反膜難以補救。但對于高反膜、帶通濾光膜等可以通過加層的方法補救。二是鍍制中途中斷(包括發現錯誤中斷)造成的分光不佳,一般都可以通過后續努力補救。后續方法正確,補救的成功率比較高。
中斷的原因形式不一:
① 停電,
② 機器故障
③ 人為中斷(發現錯誤、疑問后中斷)
中段后信息:
㈠ 知道鍍到第幾層,已鍍各層的膜厚;
㈡ 知道鍍到第幾層,*后一層膜的膜厚不確定;
㈢ 不知道鍍了多少。
補救處理:
1.對于第㈠種情況,比較好處理,只要確認前面鍍的沒錯,程序沒有用錯,就可以繼續原來的程序,要注意的是:如果某一層鍍了一部分繼續鍍下去時,交接處要減少一些膜厚(根據膜料、蒸發速率決定減少多少,一般是0.2-1nm左右),如果該層剩下的膜厚已不足15-20秒蒸鍍時,要考慮降低蒸發速率或干脆不鍍,通過后續層調整膜厚解決。
2.對于第㈡㈢種情況的處理比較復雜一些,
模擬:根據已經實鍍的鏡片(測試比較片)實測分光數據輸入計算機膜系設計程序的優化目標值,再根據已經掌握的膜系信息輸入,采用倒推法逐層優化,模擬出實際鍍制的膜系數據。
*測試比較片片是指隨鏡片一起鍍制(在傘片上、與鏡片同折射率),用于測試鍍后分光曲線的平片。
優化:再鎖定通過模擬得到的膜系數據,通過后續層膜厚優化找到實現目標的*佳方案。
試鍍:根據新優化的后續膜層數據,試鍍若干鏡片(1-2片)或測試片,確認補色膜系的可行性。
補色鍍:對試鍍情況確認后實施補色鍍。補色鍍前,確認基片是否潔凈,防止產生其它不佳。
3、其它情況處理:
對于用錯程序,錯誤操作(預熔未關閉擋板等)人為中斷需要補救的;以及反光膜、濾光膜鍍后需要補救的情況處理方案:
● 模擬:將實測分光數據輸入計算機膜系設計程序的優化目標值。通過計算機模擬(一般是*后一層的膜厚確認),找到與實現測試值結果相應的膜系數據。
● 優化:根據模擬得到的膜系數據,輸入產品要求的優化目標值,通過加層、優化后續膜層的方法,重新優化設計一個補救膜系。
● 試鍍:確認、完善補救膜系效果。
● 補救鍍:完成補救工作。
八、破邊、炸裂不佳
一般的鍍膜會對基片加熱,由于基片是裝架在金屬(鋁、銅、不銹鋼)圈、碟內,由于鏡圈或碟片與鏡片(基片)的熱膨脹系數不一致,冷卻過程中會造成鏡片的破邊或炸裂。
有些大鏡片,由于出罩時的溫度較高,與室溫的溫差較大,鏡片的熱應力作用造成鏡片炸裂或破邊。
有些零件邊緣倒邊的形狀容易造成卡圈而破邊。
改善對策:
① 夾具(鏡圈、碟片)的設計,在尺寸配合上要合理,充分考慮制造誤差帶來的影響。
② 注意鏡圈、碟片的變形,已經變形的夾具不能使用
③ 選用合適的夾具材料(非導磁材料、不生銹、耐高溫不變形),不銹鋼較為理想(熱變形系數?。?,就是加工難度大,價格貴。
④ 對于大鏡片應降低出罩時的溫度,減少溫差,防止炸裂。
⑤ 如果是鏡圈,可以考慮在鏡圈上開槽,作為緩沖。(鏡圈的使用壽命會減少很多)
九、劃痕(膜傷)
劃痕是指膜面內外有道子,膜內的稱劃痕,膜外的稱膜傷。這也是鍍膜品質改善中的一個頑癥,雖然很清楚產生的原因和改善方法,但難以根治。
產生原因:
膜內的劃痕:
① 前工程外觀不佳殘留,有些劃痕在鍍膜前不容易發現,前工程檢驗和鍍前上傘檢查都不容易發現,而在鍍膜后會將劃痕顯現。
② 各操作過程中的作業過失造成鏡片劃痕
③ 鏡片擺放太密,搬運過程中造成互相磕碰形成劃痕
④ 鏡片的擺放器具、包裝材料造成鏡片表面擦傷
⑤ 超聲波清洗造成的傷痕
膜外傷痕(膜傷)
① 鏡片的擺放器具、包裝材料造成的膜傷。
② 鍍后超聲波清洗造成的膜傷。
③ 各作業過程作業過失造成的膜傷。
改善思路:檢討個作業過程和相關器具材料,消除劃痕和膜傷。
